模具装配作业指导书
一,。拆模
1.1模板编号按模板图号制作,字码整齐清晰,间距为一至二
2.1拆开模架,将钉子、螺钉等辅助件安装在工件箱内。(辅助件以合金模头为模架进行编号)放置在指定位置,工件按加工工艺单进行转移
3.1模板用作导向柱排气槽
二,。装配前的准备
2.1熟悉产品,盘点工件,接收配件,订购配件
a。首先,熟悉产品图纸,检查装配的所有尺寸和相关技术要求,然后结合装配图了解结构
根据装配图上的材料清单,熟悉装配图上材料的位置,并将螺钉和其他附件与工件一起取出
b。根据工件清单上的工件编号检查、清理工件,根据零件图纸检查零件加工是否完成,如有缺失及时反馈(装配负责人将工件清单与产品图纸一起存放)
c。收到辅助材料领料单后,24小时内根据领料单领取辅助件。如果辅助材料未到达,应及时反馈,并每8小时跟踪反馈一次。(在收集完清单中的所有辅助材料后才能停止跟踪)
d。当所有接收到的辅助材料的匹配工件也到达时,检查它们是否可以使用或是否一致
避免错序、错序,发现异常及时向工艺员报告
e。对于带有弹簧的工件,在装配前检查弹簧孔是否有足够的压缩行程。F硬模斜导柱组装前应组装一次
g。热流道的承插孔位置、加热检查及气动系统应提前做好
三,。装配前的工艺顺序
3.1冷水进出口标志、模架产品编号、试冷水、试顶销孔、通孔
a。模板到达模板存放区后,组装相关负责人应在8小时内根据产品图纸和组装图做好冷水进出口标记和模架产品编号
b。将各工件、溜槽、公钉孔、冷水孔内的杂物清理干净,以免在装配过程中损坏
c。模板a和B的第一次冷水试运行应在模具匹配前第一时间完成
d。工件首次装配后,应及时完成动模顶杆,检查顶杆是否光滑,通孔是否畅通。(包括平顶针、筒针、斜顶针等专用顶出装置)
e。检查套管板沉头的深度、间隙和定位是否与辅助材料一致
f。检查弹簧孔、支柱孔、套管固定板和底板的所有通孔
3.2A.B板间隙,定位器安装,检查套管高度尺寸
a。根据模芯与模架的高度和相对深度,检查a、B板匹配时间隙是否合适
(0.5 ± 0.05 、 1.0 ± 0.05)
b。定位器应在a板和B板匹配前安装模具对碰耐磨板,以确保匹配精度
c。活动模板安装完成后,根据顶针图检查顶针的高度尺寸。并在套管加工表上确定项目尺寸。与套管一起转移加工工艺单
四,。装配工艺
4.1装配过程中,工件受力均匀,铜锣线对角拧紧,以确保安装后工件的基准面和工件与工件的绝对配合
4.2向运动部件加注润滑油,确保模具配合过程顺利
4.3在匹配大量穿透位置的工件时,第一次强度应适中,以免因前道工序的误差而损坏模具,影响模具的进度和质量
4.4对于模架上不影响装配和使用的孔,槽架边缘应倒角。(套管孔和沉头孔除外)
4.5斜顶组装时,应统一字号。从模芯到倾斜导向滑板、顶针板和顶针板滑动座的同一组应使用一个字代码
4.6模具上的滑块、压块、锁紧块、斜导柱、筒针等类似工件应进行标识和编码
4.7当筒针顶部较厚时,如果产品允许防止产品表面收缩,则应保证一定高度
5.装配基准面:
5.1动、定模装配基准:
首先,检查移动模板和固定模板的基准边缘是否与图纸一致
第二:检测移动模芯和固定模芯的尺寸
动、固定型芯装入模板后,用塞规检查动、固定型芯是否靠近基准边
5.2插入件的装配依据:
如图纸所示,嵌件具有移除基准另一侧的余量
六,。模具匹配的红丹要求:
6.1壳体的衬面应均匀,推动侧的红丹应稍黑(即衬面应比推动侧稍紧);喇叭网应均匀,但不得过紧;接触孔小,插入位置与红丹一致
6.2后壳:取决于上胶量。一般情况下模具对碰耐磨板,顶部啮合齿与后端子板插头碰撞处的红线应比推方稍紧,两侧啮合齿应均匀。所有承压块的厚度应略高于推方。( 0.03MM ∽ 0.005MM)
七,。装配结束
7.1组装前填写《模具组装表》,并及时发送给相关负责人(模具修改同)
7.2再次检查顶杆板是否光滑,排位和斜顶是否光滑。(与修改模具相同)
7.3检查模具的运动部件,包括热流道运动系统。(与修改模具相同)
7.4按要求在模芯上制作产品字码和型腔识别码(硬模送EDM加工,外订单按工艺指导书加工)。型腔识别码为英文字符码,同一产品的模具识别码为数字码。特殊情况必须经技术人员批准
7.5检查装配处是否有毛刺和卡扣,并在潜在浇口转折点修复模具圆角
7.6排位压块紧固后,检查排位是否平稳
7.7全套工件图、装配图和产品图应在模具首次装配后1小时内清理干净。图纸应按“A4”大小整齐堆放。固定模具图纸位于堆栈中,动态模具图纸位于堆栈中,装配图纸和产品图纸位于堆栈中。模具修改图应与当时修改的所有数据一起堆放
7.8因特殊情况无法在试模前安装的工件,经维修模块负责人批准后,应妥善处理。应保留的工件应包装在工件箱中,并放置在模具修复工件的储存区,以便下次安装。8.运行期间的规范
8.1在模具拆卸和组装过程中,工件应包装在工件盒中,并整齐地放在桌面上
8.2工件与图纸按工艺流程一起传递并移交
8.3操作过程中保持工作台清洁。立即清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垃圾
8.4作业完成后,立即清理工作台和作业区域,并将辅助工具放回原位